三月的来宾,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淡淡的草木香。这是我第一次在广西过“三月三”,一个陌生而充满魅力的节日。清晨的阳光透过书画院的窗棂洒进来,韦大哥敲了敲门,手里捧着一篮子鸡蛋,笑着对我说:“走,带你染彩蛋去!”街道上,节日的气氛早已弥漫街头,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笑语盈盈。
韦大哥是我在书画院认识的同事,一个地道的壮族人。他的笑容总是带着山野的淳朴,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壮音,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我跟在他身后,穿过几条小巷,来到韦大哥家。家里已围坐着同事们,桌上摆着几口小锅,锅里煮着用红蓝草、黄姜和紫薯熬制的染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 “这是红蓝草,染红色;这是黄姜,染黄色;紫薯嘛,自然是染紫色。”韦大哥一边介绍,一边将鸡蛋轻轻放入锅中。我学着韦大哥小心翼翼地将鸡蛋浸入染料中。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鸡蛋渐渐染上了色彩,红的像山间的杜鹃,蓝的像雨后的天空,黄的像初升的朝阳。我捧起一颗染色的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像是捧着一份来自春天的祝福。 “祈愿蛋是我们壮族的传统。”韦大哥解释道,“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智慧,黄色代表丰收。每一颗祝福蛋,都是一份心意。”我听着,忽然想起家乡江西的端午节,母亲也会用艾草煮鸡蛋,说是驱邪避灾。原来,不同的文化背后,藏着相似的心愿。 染完彩蛋,韦大哥带我去了街头的节日集市。集市上人声鼎沸,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手中的五彩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人们将祝福蛋递给晚辈,眼中满是慈爱:“愿你们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我站在人群中,捧着彩蛋,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声,眼前是老人们的慈爱目光,心中泛起归属感。 下午,韦大哥带我去忻城县的莫土司衙门听山歌。路上,我们经过一个村落,村里的孩子们正在玩撞蛋游戏。他们手里握着彩蛋,轻轻碰撞,蛋壳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韦大哥笑着说:“撞蛋是咱们壮族的习俗,撞得越响,好运越多!”我也从篮子里拿出一颗彩蛋,加入他们的游戏。孩子们围过来,纷纷用彩蛋碰撞我的彩蛋,嘴里喊着:“撞彩蛋,撞好运!” 玩了一会儿,韦大哥用红绳将一颗彩蛋系好,挂在我的脖子上,笑着说:“挂蛋也是咱们壮族的习俗,挂在脖子上,寓意平安顺遂,好运常伴。”我低头看着胸前的彩蛋,红色的绳子与彩蛋的颜色相映成趣,宛如将春天的祝福紧紧系在了心间。 到了忻城莫土司衙门,“壮欢”山歌会已经开始了。古老的土司衙门前,壮族男女身着绣有花纹的传统服饰,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时而高亢,时而婉转。韦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山歌唱的是情,彩蛋传的是意,这两样可都是‘三月三’的魂!”我握紧彩蛋,忽然觉得那温热的触感里,也藏着一份春天的旋律。 回家的路上,我捧着几颗彩蛋,脖子上还挂着那颗红绳系着的彩蛋,心中满是暖意。韦大哥轻声说道:“壮族有句老话,‘三月三,春风暖,彩蛋传情意更长。’这是‘壮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祝福。” 我点点头,心底升起一股感动。彩蛋是春天的象征,也是文化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架起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心灵桥梁。它让我在异乡找到归属感,也让我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就能在春天里找到自己的色彩。春之祈愿蛋,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智慧,是岁月赐予的珍贵礼物,更是我们内心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美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