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的“三月三”,在象州当地来说,内容丰富多彩的算是双告村了。每到“三月三”,沸腾的山村真让我感慨万千……
“有女莫嫁双告村,挑水好比上天门,白天吃点苦麻菜,晚上嚼些雷公根。”这是我从小就听到父母常吟的打油诗,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双告村的真实写照。 双告村是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山村,被当地人们称为“旮旯村”。 我是双告村人,亲眼目睹了双告村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归功于共产党的领导。 现在看到的双告村虽然是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秀丽的村庄,但60年代前的双告村背靠大石山,村前有几百亩的保水良田。如今,村前是清粼粼的大水库——罗秀长村水库延伸的水库尾。自长村水库1959年建成后,双告村的保水田被水库淹没了。当时没了水田的不少农户外迁到别村生活,而继续留下的村里人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水田“搬家”。大家在村长的带领下,全家老小齐上阵到村背的山岭脚下开荒造水田。新开荒的田,十分贫瘠,一年只能种一稻的望天田。到了七十年代初,政府看到双告村的稻田年年受天旱的影响,粮食收成少,于是在村背的六夭岭大曹涧建了一座小型山塘水库。 虽然有了山塘水库,但因降雨稀少,水库的水不多,山塘水库满足不了两个山村的农田灌溉,一年的粮食没有好收成。每年到五荒六月青黄不接时,家家户户都无米下锅,生产队队长带一帮人挑箩筐浩浩荡荡地到村外找别的生产队借粮,勉强渡过五荒六月的难关。 双告村除缺粮外还缺电,家家户户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家里人多的或是比较贫穷的,或是没有油票买煤油的,只能点松脂照明。路,也是令村民头疼的难题。自古以来,从双告村到大乐街只有一条约4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也是每年生产队社员挑公购粮去大乐街粮所交的必走之路。村里人白天赶一趟街至少要一个小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1981年象州县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民有经营自主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各家各户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拿田地来种植甘蔗和水果,或种桑养蚕。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双告村的老百姓富起来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建起楼房、买了车。 随着党的移民政策越来越好,市、县移民部门对双告村颇为关心,拨了项目专项款,为双告村修了水泥路,解决用电问题,水利部门还为双告村建了人畜饮水工程,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村巷道全部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村里还建了图书室、文艺舞台、灯光球场以及健身小广场等。去年又新建两个村相连的走道长廊,安装了路灯、建了凉亭。水库旁的简易舞台,为游客来开展活动提供场地,还能到水库里撑船撑竹排、拍摄留影。 如今的双告村,宛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美得让人心醉。近年来,随着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自发集资,精心筹备“三月三”活动,将这份独特的乡村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便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双告村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民俗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