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说起“三月三”,我的头脑里便会浮现出这首歌谣。作为壮族儿女,有谁不懂得“三月三”呢?
“三月三”,承载着多少壮族儿女独特的记忆呀。 我的“三月三”记忆都与多彩的糯米饭有关。 记忆中,“三月三”那天,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蒸煮各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染色的,全都是从山野里找来的植物:黑的是枫叶,紫的是红蓝草,黄的是密蒙花…… 我在一个壮族小山村长大,那里背靠连绵的群山,山上长满翠绿的松柏。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枫树生长的季节。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山岭上的枫树从光秃秃的枝条抽出嫩芽,很快就长满了油润、青绿的嫩叶。若是清明节在“三月三”之前,大家都趁着清明上山祭祖,顺道采摘一大捆枫树枝,晒干后就把枝条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一口大锅熬煮出深色的汤。汤水带着植物的天然香气,一部分用来给家人洗澡,一部分用来浸泡生糯米蒸黑米饭。而那些煮过的枝叶被捞起来后,就撒在房前屋后。 为什么要在房前屋后撒枫树枝,听家里的老人讲过一个传说。大概说的是古时候有个男子,每天晚上都被妖精诱惑,逐渐被吸干了精气神,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后来有一天,一个路过的道士看到了,一眼就看出他被妖精缠身,就告诉他要如何做才能摆脱。男子按照道士的方法去采摘了很多枫树枝,用枫树枝熬的水煮饭、洗澡,把残渣捞起撒在房子周围,起到辟邪和强身健体的作用,结果那天晚上妖精就进不来了,男子保住了性命。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时候听着觉得很好奇,总在想那妖精肯定很美貌吧,不然怎能把男子迷得神魂颠倒。后来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美女蛇的事,才觉得大概很多民间传说都是一样的套路。伴随着好奇的是莫名的害怕,总觉得如果哪个家不撒枫树残渣,不用枫叶水洗澡,不吃黑色糯米饭,那一年就会被妖精和邪气缠身,整年都不好过,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除了黑色糯米饭,还有黄色的。染黄色的密蒙花,一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短视频,我才懂得那种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学名叫密蒙花。密蒙花也和枫树一样,是长在山岭上的。开花时细小的花朵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视觉上没什么让人惊艳的,但想不到晒干后拿来煮水,竟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真是太神奇了。每年“三月三”前夕,家里的大人就会去山岭上采摘密蒙花回来晒干备用,用不完的继续挂墙上,留着下次用。 至于煮出紫色水的红蓝草,就简单多了,菜园里种有。实在没有,去赶一次集,集市上总有人会卖,不用担心“三月三”时没有多彩糯米饭吃。 等所有的植物都煮出了各种颜色的水,就把生糯米分别放入其中,泡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蒸煮。蒸好的彩色糯米饭鲜亮软糯,拌上红糖,更多了一丝甜蜜。先得舀上满满三大碗,压得紧紧实实的,还要鼓出碗面,拍成半圆形,最后在顶上放一块红糖点缀,拿去祭祖。小时候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往厨房跑,手都没洗就抓起糯米饭团吃,用碗吃反倒没那么有滋味。结果总是被大人笑着指责不讲究卫生,谁还管那么多,吃着吃着大家不都健康长大了吗?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做了彩色糯米饭,母亲特地让我带去学校,送给老师尝一尝,那是打心底里对老师的敬爱。 转眼那么多年过去了,工作后就再没有在家过“三月三”,属于彩色糯米饭的记忆变得遥远却仍鲜活。一代人已逝去,一代人在慢慢变老,一代人在拔节成长,“三月三”仍旧热闹。随着“三月三”变成法定节日,关于“三月三”的记忆会更加精彩。 突然意识到,那一碗糯米饭里,不只是味道,也不只是记忆,还有一种传承,那是壮族人民生生不息、世代延绵的文化和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