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众的福祉。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动力、激活社会活力、凝聚治理合力,来宾市通过试点重点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部分乡镇(街道)先走一步,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以实现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只进一扇门,总揽全部事”成为现实。 “点派接验单”+“三级调解” 构筑基层治理“前哨站” 为建强基层治理一线实战平台,兴宾区小平阳镇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力量,逐步构建起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服务的新格局,为推动辖区平安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保驾护航。 2010年,小平阳镇古梦村民何晨(化名)与塘田村民何某跃(化名)因林地归属问题产生争议。虽古梦村民委多次调解,由于双方分歧巨大,导致调解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均失去了进一步调解的意愿。 今年1月,小平阳镇综治中心创新启用“点派单”工作制度,通过指派镇乡村建设规划中心、司法所、古梦村民委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在实地察看、走访群众、研判村级调委会资料后,进行了三次调解,均以双方互不让步而告终。 今年3月12日,兴宾区综治中心联合镇综治中心到现场组织纠纷双方进行调解。面对双方情绪激动、各执己见的情况,调解现场一度陷入僵局。此时,调解小组通过会商后,将纠纷双方分别带离现场,通过兴宾区、小平阳镇两级城乡建设和司法专业人员对法律、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并耐心细致做双方的思想教育工作。待双方情绪冷静后,再重新回到现场进行调解。 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思想劝说工作,双方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诉求并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小平阳综治中心按照“点派接验单”工作机制,通过“群众点单+网格员派单+部门接单+回访验单”工作模式,形成“收集问题、分析研判、派单协调、接单落实、意见反馈”闭合式工作链,让为民服务与群众需求实现“点对点”精准对接,打造三级调解制度,即村屯一周内调解三次,村委半个月内调解三次,乡镇一个月内调解三次,直至问题得到成功解决。截至今年3月,小平阳镇承办部门共“接单”32件,已解决问题和难题30个,依法接单率为93.75%,群众满意度达94%;在矛盾纠纷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多部门联动,无缝对接,相互协作,共同处理好群众纠纷。今年以来,小平阳镇综治中心共组织化解婚姻家庭、山林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12起,调解11起,成功率达91.66%,无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化解不及时而激化;将全镇1447路监控视频、社会治理信息网、综治视联网接入数字县域社会治理云平台,实时掌握辖区整体社会治理情况,实现“一屏看全镇”,真正做到精确防控、精细管理、精微服务、精准治理。 “四融”“四圈”+智能化 打造基层治理新“枫”景 “中心对来访群众推行‘一站式接待、全链条解决’的首问负责制模式,形成了‘来访、受理、分流、办结’的闭环治理机制,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象州县百丈乡综治中心负责人说。 百丈乡综治中心是全乡平安建设工作的总平台,负责全乡日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矛盾纠纷化解、行政执法和执法平台管理等工作,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归档制度和社会治安联防联治。 近年来,百丈乡坚持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作为基层治理能力的“最大提升”,建阵地、优机制、提服务,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为多元化解矛盾提质赋能。百丈乡综治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稳定,建立健全 “四融”“四圈”(即:党建融创,“网格”圈内排风险;联动融治,“服务”圈里化隐患;诉调融合,“政法”圈中解纷争;老兵融力,“战友”圈来破难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法,优化服务措施,及时邀请法官、驻村律师、法律顾问参与组成化解专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的同时对重大复杂矛盾适时展开攻克,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让矛盾以更好的方式得到更快解决,将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提升干群关系“亲和力”;中心干部变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公开接访,深入村屯开展政策宣传、基础信息采集服务、排查风险隐患化解苗头问题、宣传党的路线;该中心还充分利用综治平台和“广电云”构架,把“广电云”与“雪亮工程”有机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五个一”(资源在一线汇聚、信息在一线应用、矛盾在一线化解、服务在一线强化、平安在一线实现)和“两个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目标。 百丈乡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在社会治理的前哨作用,矛盾化解成功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先后获评自治区群防群治工作“突出集体”、来宾市平安建设活动“先进乡镇”,近4年来在16个季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共有12个季度获得满分,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有效筑牢了基层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131”模式+“六个一”机制 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 刘某与李某在微信达成矿石买卖交易,并支付3万元货款给李某,由李某将矿石运送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头排镇某矿厂交付,并约定运费由卖方李某承担。李某找到胡某等8人组成的货运车队进行运输,并通过微信向运输车队表示货到后由收货方支付运费。2024年9月10日晚,矿石运到指定的某矿厂,但在运费支付上,刘某认为该货物已支付货款应属其所有,运费应由李某支付,但李某不接电话亦不出面协商处理,导致双方争执不下产生纠纷。 为尽快化解双方纠纷,23时30分左右,金秀瑶族自治县公安局头排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将情况反映至头排镇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即刻启动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第一时间联系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头排法庭,合力开展联合调解工作。经深入调查,办案人员基本理清案件全貌,认定李某在此次交易中未秉持诚信原则,在中间交涉环节存在不当行为。调解过程中,法官花费半个小时,通过详实摆证据、精准讲法律、耐心谈情理,循循善诱。最终,双方均认可法官提出的法律指导意见,达成一致处理方案,成功握手言和,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2024年以来,头排镇以全市机构改革为契机,聚力主动创稳、强基促稳,积极探索“131”(“1”即建好1个指挥中心;“3”即整合纠纷调处、行政执法、“五事共治”3支力量;“1”即精编1个全科网格)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民生、纠纷、安全稳定事件闭环处置机制,着力构建矛盾纠纷联调、重点问题联治、社会治安联防、重点人员联管、法律服务联动、和谐平安联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平时好用、战时管用”,是头排镇打造“指挥调度、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实体运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挥中心的原则,该镇采取“乡镇部门常驻+县级部门轮驻+调解组织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矛盾纠纷“一个地点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网络联动、一个口径回应答复、一个流程办结、一个责任落实”。同时,根据“统一规范、机制管用、运行顺畅”的要求,建立“指挥中心派单、职能部门办单、平安法治办督单”运行模式,健全受理、分流、处理、督办、回访全链条闭环流程,推动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表达、及时回应、及时解决。坚持以推进网格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抓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直接到户、覆盖全员”的网格体系,进一步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为民服务主动脉。 此外,头排镇还持续强化镇村“五事共治”工作队伍建设,将群众诉求精准划分为社会民生、农业产业、平安建设、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5大类,严格遵循“五事五办”(操心事抓紧办、烦心事协商办、揪心事攻坚办、急难事马上办、期盼事全力办)原则进行分级办理,推动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表达、及时回应、及时解决。去年以来,该镇共收集到各方面民情民意、问题建议168件,协调解决165件,解决率达98.2%;推动视频监控网、综治视联网、社会治理信息网与“乡呼县应”平台数据融通,汇集治安警情、道路交通数据、信访事件、综合执法、矛盾纠纷、民生诉求等6个维度的数据,同步开展“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在线巡查工作,做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预警、上报、处理和反馈。 下一步,来宾市将以试点乡镇(街道)为样本,总结经验,加大各县(市、区)及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力度,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桂中大地更加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