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里藏真章,防伪标识要细看;七日退货有保障,维权热线记心间……”3月14日,在忻城县文化中心广场,一场融合民族风情与现代治理智慧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活动,以“沉浸式普法+靶向式服务”的创新实践,为优化消费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看得见的真伪—— 实物教学激活维权感知力 当天上午9时,广场上已聚集不少群众。在假冒伪劣商品曝光台前,执法人员将查获的过期食品、标签不全的预包装商品、假冒伪劣日用品等一一陈列,并向群众普及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和技巧。笔者注意到,普通感冒药与高仿假药被并排摆放,两者外包装几乎毫无差别,令人难以分辨,但通过扫描二维码、观察防伪标识等细节,就能辨别真伪。 “以前买东西只看价格,今天学了这几招,以后可得留个心眼。”群众蓝女士边听边用手机记录要点。 此次活动还设置“维权知识有奖竞答”环节,涵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群众踊跃参与。另一边,“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等展台前同样热闹,中国农业银行忻城县支行、中国人寿保险忻城支公司的工作人员围绕网络购物陷阱、积分兑换诈骗、投资理财诈骗等热点问题,为群众提供专业建议,并重点向老年群体揭露保健品陷阱。 前来咨询的张先生在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下,了解到保健品陷阱的严重性及防诈技巧,不禁感慨道:“这下心里有底了,回去就提醒家人不能轻信虚假宣传。” 听得懂的法治—— 山歌对唱破解普法语言关 “食药安全哪个晓咧?嘿了了啰 ;蓝帽标志要看牢咧,嘿了了啰……”广场中央,身着壮族服饰的普法宣传员以山歌的形式,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化作流淌的音符。“歌圩+法治”的创新模式,让72岁的莫阿婆竖起大拇指点赞:“比发传单管用,调子一哼就记住了。” 去年,忻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了“八桂食安”志愿者服务大队和“外卖骑手”“桂姐姐”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质量安全月”等专题宣传活动12场次,录制“你点我检”宣传视频2期、“随机查餐厅”2期,实现普法宣传从广场延伸到山坳。 摸得着的实效—— 云端维权重构纠纷解决链 “从投诉到拿到退款只用了2小时。”消费者代表唐先生向笔者展示手机上ODR平台的处理记录。 去年,忻城县推动11家企业接入在线纠纷解决系统,使得60%的网购投诉实现企业端即时响应,真正做到“投诉不出门、和解在云端”。忻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韦海涛现场算了一笔“维权账”:“去年通过ODR处理的投诉中,平均处理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3.2天,消费者满意度提升至100%。这种‘科技赋能+政企协同’的治理思维,正融入更广泛的领域。”去年,该局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052批次、快检12672批次;核查处置抽检不合格食品案件33起,按时完成率100%。 近年来,忻城县以“共筑满意消费”为目标,聚焦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问题,以“铁拳”行动案件查办为抓手,切实解决民生诉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针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开展专项检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店)21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8家,受理投诉举报33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6万元。 筑得牢的防线—— “铁拳”出击护航放心消费 14日的活动中,集中销毁假冒伪劣产品130件,货值约6.4万元,包括过期食品药品、假烟、不合格燃气器具等10余个品种。忻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局严格开展重点领域执法检查,共检查医疗机构17家,没收违法所得1.35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0.24万元;深入开展民生领域“铁拳·桂在真打”等专项执法行动,共查处案件169件,罚没款34.21万元,形成强力震慑。 “维权不能止于315,更要落实在365。”忻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推进“放心消费”创建结构优化,拓展线下7天无理由退货覆盖面,新增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0家以上。同时,在商超、市场、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一批放心消费承诺示范单位,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17家以上;持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促进消费纠纷高效快捷处理,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 从传统展板到真假药品的显微镜对比,从宣传手册到山歌普法声入人心,从云端维权的“数据跑腿”到线下门店的溯源监管,今年忻城县“3·15”活动,让消费维权从“单向宣传”转向“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