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岁的广西“壮欢歌王”廖引帮(右一)与村民编排孝老爱亲山歌。 
▲2018年敬老节活动现场。 (吴永才 摄) 3月25日晌午时分,在象州县马坪镇,这个有着“广西壮欢之乡”美誉的地方,70岁的广西“壮欢歌王”廖引帮来到东岸村民委木堂村的公示栏前,指着去年重阳节的捐款红榜名单说:“孝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得活在日子里。” 随后,他走到亲手种植的老榕树下,与几位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商议新编孝道词曲。当悠扬的壮欢曲调乘着微风漾开,旋律里便流淌出代代传承的孝道故事。 木堂村是壮族聚居村落。二十多年前,村里常有这样的场景:老人守着冷灶台,外嫁女数年未归,年轻人宰猪杀鸡也不招呼老人共享。廖引帮看在眼里、苦在心里,他说:“老祖宗‘孝父母’的训诫,难道真要断在我们这代?” 2005年重阳节前夕,他与同村的兄弟韦贵忠商量:“咱们给村里的老人办场活动吧,我出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起初年轻人都笑我傻,说整这些虚的,还不如直接发钱。”廖引帮笑着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传开后,村民纷纷响应。” “我家捐些豆腐”“我扛一袋米来”“鱼塘刚捞上来的鱼,我送二十斤”……重阳节前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村民们纷纷出钱出力或捐物资。 重阳节当天,木堂村的篮球场上整齐地摆放13张宴席桌,村里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年轻人穿梭其间,忙着端菜添茶,笑声渐渐淹没了质疑。 看着眼前热闹温馨的场景,廖引帮与韦贵忠相视而笑:“要的就是这份热闹,这才是村里的‘魂’!” 2006年,廖引帮的儿子结婚,他坚持用牛车迎亲,用壮欢传承孝道文化。 “阿爸阿妈养儿苦,今后媳妇来尽孝。”新媳妇进门时,对歌环节让在场的村民红了眼眶:“原来壮族婚礼还藏着孝老文化。” 此后,牛车接亲延伸的孝文化开始在马坪镇扎根,村子里经常会响起壮欢的优美歌声,歌词大多是孝老爱亲的内容。 近年来,孝文化的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血液里悄然复苏,孝老风气从传统孝道延伸至养老服务领域。 2010年,廖引帮的头发逐渐花白,村里的一群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当时,在外打工的覃永乐返乡,主动承担起第六届敬老宴的筹备与组织工作,将互助养老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村里的覃日秀老人已经80多岁,几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志愿服务队主要成员廖彦松主动包揽老人所有的跑腿活。 “我的柴米油盐都是廖彦松负责采购,养老认证也是他帮忙办理。”覃日秀说:“现在孩子们孝顺,村里孝老爱亲的风气也好,这个好时代让我遇上了。” 最感人的是嫁到木堂村的韦玲默,她照顾瘫痪的家婆多年,手洗床单被褥,毫无怨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两老,如获珍宝。”韦玲默笑着说。 2017年,木堂村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敬老节当天,80名外嫁女按照各自的出生年代组队,纷纷回到娘家。她们为家中的父母精心准备礼物,一同吃团圆饭,共叙天伦之乐。 “村里的老人看到归来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无法用言语形容,别提多高兴了。”廖引帮感慨地说:“以前姑娘出嫁像泼出去的水,现在年年回村,把孝道又‘泼’回来了!” “每次带小孩回村,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种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传统一定要代代传承下去。”“00后”外嫁女廖彦情满怀深情地说。 2024年敬老节当天,全村老少同桌吃饭,村子篮球场上空飘荡着团圆饭的清香。廖引帮望着村子里的热闹景象,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孝字论心不论事,看到年轻人把老人放心上,我这辈子值了。” 今年,木堂村将举办第二十届敬老节。负责筹备工作的村民廖彦满笑着说:“孝老爱老是村里传承已久的习俗,年轻人理应肩负起传承这份优良传统的责任。” 二十年前,木堂村的志愿服务团队从举办一场敬老活动起步,此后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日常帮扶、陪伴聊天、协助缴费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孝老志愿服务体系,成功打响了桂中养老文化品牌。截至目前,该志愿服务组织已服务村里老人超1.2万人次,全村近百名空巢老人幸福感全面跃升,子女返乡创业人数增长21%,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掀起孝老爱老热潮。 这场始于餐桌的孝道革命,在时光里成长为荫庇后人的大榕树。而木堂村的故事,恰似壮欢里那句悠长的调子——“前人栽树后人凉,孝道绵绵永流长”。 记者手记 养老育幼工作关乎万千家庭的福祉,关乎民生,牵动民心。二十年前,木堂村村民自发组织了第一场敬老宴,现在又将孝老服务延伸至养老服务领域,涵盖生活帮扶、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 记者走访时,村民们常说:“现在日子好了,孩子们孝顺,村里风气也正。”这份满足,正是孝道文化带来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等内容,为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政策动能,也为全国养老育幼事业定了顶层设计的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