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中大地的喀斯特峰林之间,一场悄然发生的改变正重塑着传统农耕的模样。合山市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将分散的“巴掌田”“鸡窝地”连成片、聚成势,让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场改革不仅让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在产业振兴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 土地整治“加减法”: 从“望天田”到“聚宝盆” “以前插秧要扛着农具走好几个山头,现在开着插秧机就能把整片田种完。”河里镇马安村村民蒙志增站在平整的水田间感慨万千。曾经,这里的土地像被撕碎的拼图,178块小地块分布在不同角落,农机根本派不上用场。如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合山市投入3亿元整合7个行政村的贫瘠旱地、低洼易涝地,打造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万亩良田,共整出大田10650亩。 “旱改水”后的良田上演着四季更迭的丰收故事:春季稻浪翻滚,秋冬菜心摇曳。当地通过“水稻+蔬菜”的轮作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升200%。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诞生了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好田水”示范区,将水系连通、机械化种植、冬闲田利用等创新实践集于一体,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产业融合“组合拳”: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在北泗镇六龙村,188亩土地经过“小变大”改造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租客”——大棚蔬菜种植企业。曾经只能产出1200元/亩的贫瘠地,摇身一变成了亩产值8000元的“黄金地”。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集中连片的土地让机械化作业成本降低40%,统一管理的冷链物流让损耗率减少25%。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不仅能收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村集体经济较过去新增13.5万元收入。 这种“招商引企+规模经营”的模式,只是合山探索的冰山一角。在北泗镇,5个行政村携手成立“联营村企”泗滨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的方式,整合1400亩土地发展葛根产业。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土地增值3倍,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更具突破性的是“联营农场”模式:1500亩水稻田被划分为若干网格,家庭农场主“分片承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大农场统筹、小网格精耕”的现代农业共同体。 改革创新“绣花功”: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合山市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怀集村碟山屯,483亩清桉土地的整合过程堪称典范:镇、村干部带着测绘队逐户丈量土地,以“确权不确田”的方式保障农户权益;糖厂提供机收补贴,农户自愿减免两年地租,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群众支持”的良性循环。“三方共担”机制让土地整合速度提升50%,群众满意度达98%。 为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合山市建立了“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市级统筹政策保障,镇级负责组织实施,村级做好群众动员。在长模村试点中,创新采用“土地置换+积分奖励”机制,农户可自主选择置换地块或累积积分兑换农资。这一“菜单式”服务,让土地整合效率提升40%,成功破解“插花地”难题。数据显示,合山市已完成“小田并大田”1.59万亩,覆盖65.52%行政村,带动乡村产业增收61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合山的“小田并大田”改革,既是一场土地的物理重构,也是一次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当分散的土地聚沙成塔,当个体的力量汇流成河,农业现代化的图景便清晰可见。这场改革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面子”上的设施升级,更要“里子”上的机制创新。唯有让土地“活”起来、让产业“强”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