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迁江镇方庆村崇山屯附近的农田水源充足(航拍)。
春日的兴宾区,广袤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正忙着翻地、播种、育秧。在这热火朝天的春耕劳作背后,桂中治旱工程宛如一条“生命动脉”,为兴宾的春耕生产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及时水”,润泽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水源畅达,解春耕“缺水之困” 4月8日,迁江镇方庆村崇山屯的田间,农户们抢抓有利时机,熟练地进行着育秧作业:铺秧盘、盖泥、撒种……一旁的水渠中,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源源不断地注入农田。“以前每到春耕,最担心的就是碰上天旱、缺水,没法种地。现在好了,桂中治旱工程通水后,想用水时打开闸门就行,很方便。”农户杨振飞满脸笑容,言语间满是对这股“及时水”的感激。 桂中治旱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兴宾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桂中治旱工程兴宾干渠总长177.56公里,辐射支渠322.44公里,覆盖15个乡镇街道,受益耕地面积达111.5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84.79万亩,提水灌溉26.79万亩。该工程的供水网络如同一条条“血脉”,延伸到兴宾区的各个角落。今年以来,累计供水约1.6亿立方米,为兴宾区春耕备耕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 科学管控,保用水“精准高效” 近日,良塘镇的早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多台插秧机开足马力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苗盘精准落入水田,整齐划一地挺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为广袤田野铺就崭新绿毯。这背后,是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水利举措在发挥作用。 兴宾区结合农业产业布局与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专项农业产业发展用水计划,秉持科学、节约、和谐用水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桂中治旱水渠与水库、江河渠的互通互补,让水资源利用更高效。 针对灌渠引水的痛点、堵点、阻点问题,兴宾区采取“党委政府+企业+群众”联动模式。党委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出资,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对原有旧沟渠进行修整,提升渠道沿线灌溉效能,夯实后续渠库、渠河连通的基础。 同时,实施蓄、引、拦、提等措施,打造完善的互连互通水网体系,使渠道与众多河道、水库、沟塘连通,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全力保障水稻、甘蔗等农业产业增产增收,加快兴宾农业现代化进程。 产业升级,促农业“蓬勃发展” 4月7日,在良江镇的来宾市国家粮油一体化示范项目基地,村民们忙着挑拣、装运丰收的马铃薯。该基地种植马铃薯3000亩,亩产达2500公斤至3000公斤。基地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以粮油产业为主导,致力于打造中国南方粮油规模化发展示范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践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得益于桂中治旱工程的水源保障,我们不仅实现轮作,保障一田多收,还采用智能灌溉系统,大大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广西粤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祥彰说。 稳定的水源不仅是农作物春种春播、茁壮成长的坚实保障,更是驱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条件。兴宾区依托灌区充足水源和渠系覆盖优势,实施双季稻轮作“稻+稻+绿肥”“稻+稻+马铃薯”“稻+稻+油菜”等轮作模式,提升灌区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效率,实现“一年多收”“一田多收”效益。 同时,兴宾区全力推进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标准谋划设施农业、“双高”糖料蔗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改造,打造新三智慧农业、陆基养鱼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充分发挥“标杆”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成功创建小平阳镇、大湾镇、陶邓镇3个绿色高质高效优质稻示范区,壮大“北回桂稻”品牌。 水兴则农稳,农稳则邦安。桂中治旱工程的汩汩清流,不仅润泽了兴宾大地的良田,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兴宾区将持续依托这一工程,不断完善水利设施,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描绘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