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四月芳菲的春光里,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自此,世界上第一个读书日诞生,成为全球性的节日。这一独特的节日,彰显着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景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有着深厚读书传统的国家。从“敬惜字纸”到“诗书继世”,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对读书的热情和推崇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画粥,这些勤奋读书的典故流传至今,感人至深,成为今天我们读书的财富和榜样。 岁月静好,当四月的风铃在时光的枝头轻轻摇曳时,我静坐在书桌前,缕缕书香便萦绕在我心间。阳光温柔地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泛黄的书页上。我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一页页起皱的图书,书中散发出的香味霎时弥漫在书房的每个角落,仿佛牵引着我穿越时空,置身于书的海洋。 打开《论语》篇章,我仿若看到孔子与弟子讲学论道的场景;品读大唐诗歌,能感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奔放,倾听杜甫讲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吟唱宋词经典,我能感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怜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哀愁。 遨游《水浒传》的壮阔画卷,我惊叹梁山好汉的英勇壮举;沉迷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我感慨桃园三结义的侠骨柔情;穿行在《西游记》的神话空间,我敬佩唐僧师徒的坚强与智慧;沉浸《红楼梦》的繁华与落败,我感叹宝黛爱情的深挚与无奈…… 随着书页沙沙地翻动,我游荡在隽秀清雅的方块文字、流光溢彩的唐诗宋词、经典绝伦的四大名著里。那淡淡的墨香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干涸的灵魂。我汲取到精神的力量、知识的成长、内心的坚定与灵魂的自由,看到了诗与远方。 读书的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感动。那是2024年5月25日的早晨,我独自驱车去武宣镇码头村采风,偶遇一名青年男子小莫。他大学毕业后从百色乐业来到武宣创业未满两年,却对武宣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宣人,我对家乡的一些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竟没有他了解得那么深入,这让我感慨颇多。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即将起步归途时,他开着电动车来到我身旁,从塑料袋里取出一本书给我看,那本书的书名是《武宣历史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用手机拍下封面,也打算找这本书来读一读。后来,我四处打听、想方设法去借这本书,直到现在仍未读到,这在我的读书生涯里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爸爸,今晚我想听‘微观夜读’,来宾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播朗读文章了没?”夜幕降临,繁星璀璨,月光倾洒在楼下的荷塘,青蛙的呱呱叫声穿过夜空传到楼上。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总在这个时候问我。她滑动手机,打开“微观夜读”播放音频,我们父女俩又一起共度当晚的夜读时光。 在“微观夜读”里,我们跟着作者细腻的笔触,琢磨那些如同有了生命般的文字,灵动曼妙地在心胸跳跃、在眼前轻舞,恰似一口清泉从竹林深处静静流淌,又似一条小溪从山间缝隙汨汨流动,更似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花草挟着清新的芬芳,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月光轻柔地映射在窗前,“微观夜读”主播温润甜美的音韵、精美的AI制图和悦耳动听的配音,让人心情愉悦和舒畅。那一刻,白天的忙碌与疲惫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纱幕隔开,我们的世界里只剩下那娓娓动听的嗓音和静谧的夜空。 “……来这里,融生活,知天下,下载来宾融媒App,收听更多精彩夜读。”朗读结束时,女儿有节奏地、习惯性地跟着主播念着这句话,那种满足感和快乐感涌上她的心头,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 夜已深沉,蛙声渐息。朝着窗外遥望寂静的苍穹,“微观夜读”的余韵还在耳畔回荡。夜读,让我感受到文字的能量,它能抚慰伤痛,能启迪智慧,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夜读,陪伴我度过无数个或清静或难忘的夜晚,成为我生活中最温暖的存在。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香是心灵的食粮,它能让我们在嘈杂、迷离、彷徨中闻到鸟语花香,看到山光水色。“春光美如诗,正是读书时。”手持一份书香,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静静地享受书本带来的平静与安详、充实与富足,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