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斜斜划过窗棂时,《活着》的书页正翻到最后一行。墨香与潮湿的空气缠绕,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福贵牵着老牛踏过书页,他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拨开雨幕,露出云层后那束倔强的光。这束光,曾穿透我生命中最晦暗的时刻,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我穿越悲伤的迷雾。
起初读这本书,不过是想在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找个寄托。那时母亲的离世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暴雨,浇灭了我的生活热情。那些在泪水里泡发的日子,我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机械地穿梭于办公室与家之间,文件上的字迹模糊成母亲最后的面容,外界的一切声音于我而言都化作葬礼上忧伤的哀乐。丈夫小心翼翼的安慰被我当作敷衍,孩子看到我时眼里满是惶恐。吃饭时,我会忍不住眼泪簌簌落下,孩子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对我说:“妈妈,你要想开点,不要像有些人,自己亲人不在了想不开去寻死……”孩子期待的眼神在我眼里是沉重的负担。那样的一段时间,我如同行尸走肉,不知道活着还有啥意义,家里气氛如同冰窖。 夜里,我整夜整夜失眠,只好拿着床头柜那本《活着》一遍一遍地看,一边看一边哭,哭累了就迷迷糊糊睡去。书里,福贵的一生,是被命运反复捶打的一生。亲人如同秋天的落叶,一片接一片地凋零。他看着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离世,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妻子家珍久病离去,女婿二喜意外惨死,就连最疼爱的外孙苦根,也因吃多了豆子被活活撑死。可即便如此,福贵依然选择牵着老牛,在田间日复一日地劳作,在苦难中坚守着对生命的敬畏。 那些深夜重读的章节里,福贵的话语如同暗夜里的萤火:“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封闭已久的心门。我开始明白,母亲的离开固然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但我不能让这份痛苦成为摧毁家庭的利刃。就像福贵,他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击垮,而是在命运的泥沼里,倔强地开出生命的花朵。 我试着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晨光熹微时,为家人准备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下班后,耐心倾听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与爱人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感受与困惑。我不再沉浸在悲伤的漩涡中,而是努力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生活的微光。渐渐地,家庭的氛围变得温暖起来,笑容重新回到丈夫和孩子的脸上。 上班时,我开始主动迎接工作挑战。曾经觉得棘手的事情,我会提前制定计划,拆分任务节点,逐个攻克难题。工作之余,我不再刷着手机消磨时间,而是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渐渐地,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还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 休息日,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闷,让多愁善感的思绪泛滥。我参加了县里一个合唱团,跟着老师练声、唱歌,歌声就是最好的治愈。有时,我会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拍照,在拍照的过程中,目之所及皆是美好。我还跟爱人一起去跑步,去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享受活着的快乐。 《活着》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逃避痛苦,而是如何在痛苦中学会坚强。它让我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遭遇了多少苦难,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些苦难。就像福贵,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着的力量,也让我明白,只有勇敢地直面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如今,每当雨丝再次叩响窗棂,我依然会翻开这本书。书页间蒸腾的墨香里,福贵的身影与窗外的雨幕重叠,化作一座永恒的灯塔。它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也将继续指引无数在困境中跋涉的灵魂……这,就是一书一世界的力量,在文字的浩瀚海洋里,总有一束光,能穿透生命的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