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回到老家大琳,中午煮上一盆白米粥,佐以武宣特产红糟酸、黄豆鱼仔,饱了还舍不得放下碗筷。 宗弟国帅拿来几斤被称为“子弹头”的精品夏至菌,小弟国铠宰了一只六斤多重的土鸡,烩成一锅神仙见了都垂涎的佳肴。兄弟叔侄围桌举箸飞觞,其乐融融。 夏至菌又称鸡枞菌或夏至菇,是季节性极强的珍贵菌类。它的生长周期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通常在立夏至夏至这段时间生长。破土后,见光几个小时便会枯萎,因此在入梅后的十多天最为繁茂。 乡村六月天,处处是令人陶醉的景色!姹紫嫣红悄然隐退,绿色成了乡村大舞台的主角。溪流中,羽翼渐丰的新鸭,追逐着小虫、鱼虾;绿色的田地里,禾苗分蘖,甘蔗拔节;绿色的风吹拂绿色的山岗,果树林木汇成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 大自然馈赠的夏至菌,最推荐的吃法是保持原味的炖汤或清炒,简单烹饪更能突出其鲜美的口感。 晚餐时,亲友们品尝的是夏至菌,谈论的是夏至菌,还争相打开手机,向我展示漫山遍野寻找夏至菌的图文和视频。席间,阿帅弟滔滔不绝地介绍找菌见闻。他说,这几天从早到晚,寻找夏至菌的人络绎不绝,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步行的,也有开摩托车和小汽车来的,他们将车子停放在路边或树丛中,便迫不及待地在水沟边、山坡上、草丛中、林地里,开启“寻宝”之旅。 夏至菌不像其他菌种单朵生长,而是喜欢“抱团”,这里一窝,那里一窝。一旦被发现,往往会是几朵、几十朵甚至几百朵集聚在一起。阿帅弟绘声绘色地说,找夏至菌不仅要有好眼力,有时还要有好运气。有的地方,前面的人来来回回走过都没发现夏至菌,后面来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有一次,他就是在别人走过的草丛中,拾得一窝超过十斤多的夏至菌,笑得合不拢嘴。 寻找夏至菌的火热场面,不仅大琳有,不少地方同样如此。清晨,人们早早出发,直至中午依然铆足精神,瞪大眼睛搜寻,再困也舍不得歇一歇;晚上,人们打着手电筒或电子照明设备,继续在夜色中寻找。有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偶尔遇到惊喜;那些不露声色的采菌人小心翼翼地采集,偷偷掖住心跳;而更多的人发现“新大陆”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边拍照一边用手机向“菌友”通报,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人们热衷于寻找夏至菌,一是为了饱口福,二是夏至菌可以卖钱。比如,前面提到的“子弹头”,指的是即将破土或刚刚破土、菌盖似一把闭合雨伞的夏至菌。今年,小贩收购这种菌的价格已超过180元/斤,菌伞稍微开了的,价格同样不菲。当天快递发货,几个小时便成了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食客们桌上的美味佳肴。问及近期采收夏至菌的收入时,阿帅弟支支吾吾,最后才老实“坦白”:“今年还不清楚,去年进账两万多元罢了!” 阿帅弟兴致勃勃谈找菌见闻,不时掐断手机来电。说着说着,又有电话打进来,他站起身来,拱了拱手说:“各位兄弟叔侄,实在对不住大家,菌友催了又催,约好今晚翻过马鹿界到长洞那边去踫一踫运气。”转身,他拎起蛇皮袋,又踏上找菌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