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桂协作开展以来,忻城县与广东高州、信宜、化州三市携手并肩,立足当地桑蚕产业资源优势多维度发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从“桑蚕大县”迈向“桑蚕强县”的产业富民之路,一幅“桑绿茧、白丝长”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标准提品质 夯实产业根基 粤桂协作双方坚持高位统筹,制定规划、落实政策,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期间,编制《忻城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配套出台多项实施方案,构建了“1+N”政策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坚实保障。 打造示范基地,是产业升级关键切入点。双方秉持“科技赋能、设施配套、绿色循环”理念,投入660万元协作资金,在安东、红渡、古蓬等重点乡镇建成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250亩示范桑园,平均年亩产桑叶达6500斤以上。目前,忻城县共有6家规上缫丝厂生产企业,其中1家为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5组生产线,年加工茧超1.4万吨,年产白厂丝1500吨,解决就业1500余人。 为优化产业模式,双方还实施“双种双养”产业发展战略,创新构建“龙头企业+高校+村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农户提供优质蚕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如完善水肥一体化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建立全链式标准,有效将小农户联结起来,推动忻城桑蚕产业从“小散弱”向现代化大产业迈进。 引技术强驱动 赋能产业升级 如今,在粤桂协作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创新驱动为桑蚕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园区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五统一”,创新“蚕种银行”制度,为农户提供优质四龄蚕种和全程技术托管服务,使养殖成活率从75%提高至90%以上,亩桑效益增加30%~40%。 病虫害防控方面,粤桂双方在红渡镇实施绿色防控项目,通过安装虫情测报仪、诱捕器、释放螟黄赤眼蜂等,筑牢绿色防控体系,有效提升桑叶品质和产量。 此外,智慧系统推广应用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双方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校企助村”行动,引进广西汇智科技有限公司,与河池学院共建标准化养蚕智慧云平台,实现桑蚕专家远程对接与蚕农在线培训。其中,安东乡和红渡镇六纳基地采用“智慧蚕房管家”系统,实时监测蚕房环境,技术人员可远程巡查蚕农养蚕情况,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为蚕农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实现“云”端养蚕。 建平台优布局 延伸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粤桂协作双方以战略眼光谋划桑蚕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在资金投入方面,依托粤桂协作帮扶机制,投入9608万元协作资金建设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引进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带动直接就业200人、间接就业1000人,累计分红810万元。 同时,双方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依托“长旺丝路”等品牌,结合壮锦元素设计独具特色的生活产品,并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品牌,提升蚕丝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升级方面,双方聚焦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地位的产业链头部企业和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向捻丝、织绸、绢纺、针织、家纺等深加工环节延伸,形成了完整的“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条,书写了“东部资本+西部资源”赋能大型茧丝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篇章。 强机制惠民生 奏响“联农”乐章 粤桂协作双方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模式,将村集体、农户有效联结到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全链条、全领域联农带农。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的优势,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鼓励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的农户将土地委托村集体管理,加快建设标准化示范桑园,累计盘活土地580多亩,受益群众280多户,户年均增收1200元。同时,整合粤桂帮扶资金、中央衔接资金等,以村集体为单位入股企业,带动6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覆盖4万多人。 双方持续发展“订单农业”,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如深圳同益新公司与忻城的合作社、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实行“保底价+市场价上浮”保护价收购政策,极大提高农户种养积极性,共带动12个村(委)6000多户农户年收入稳定在3万至4万元。 为扩大就业覆盖面,双方以茧丝绸产业园为平台,开展务工招聘、上岗培训和就业跟踪,打造帮扶车间,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目前,产业园共吸纳劳动力591人次,通过桑园改良、项目建设等途径帮助1000多人实现灵活就业。待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增加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进一步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