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在小脑袋上滚一圈,阳阳(化名)真棒!”5月16日午后,在象州县象州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康复科里,24岁的徐秀芝利用彩色康复球,引导自闭症患儿进行触觉训练。这位年轻的“00后”康复师用指尖的温柔,为西部基层特殊儿童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抉择——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卫生院 2024年夏天,徐秀芝从桂林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本可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到“三甲”医院工作,但她发现“三甲”医院的岗位更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在犹豫之余,她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医疗康复知识帮助基层地区的特殊儿童。 西部地区儿童康复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对于自闭症、脑瘫等特殊儿童群体,专业治疗师稀缺。“学校仅有三个名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名。”徐秀芝回忆,当时一方面考虑自己是大山出来的孩子,能够适应西部地区的艰苦环境,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所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西部计划的政策对考研等未来发展有帮助,让她最终选择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 2024年7月29日,经过南宁集中培训的徐秀芝,带着青春的热忱和抱负,走进了象州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康复科。 蜕变——由书本到临床的“破茧成蝶” 初涉临床,年轻的徐秀芝深受触动。面对那些因肌张力不足而难以独坐的幼小生命,因孤独症谱系障碍而语言受限的孩子,受威廉综合征困扰的稚嫩灵魂……一个个曾在书本上读过的病症名词,此刻都化作了紧紧握住她的手和孩子们充满依赖与渴望的眼神。 徐秀芝记得,阳阳刚来时会用头撞墙、咬手臂,奶奶流着泪说:“夜里不敢睡,怕孩子伤着自己。”带教老师的手把手指导,让徐秀芝逐渐找到方向。她蹲在地上与孩子平视,唱着《月光光》的民谣节奏拍打康复球,把训练变成“魔法游戏”。为了让阳阳接受触觉训练,她用一张张卡通贴纸教阳阳识物,康复球则像变戏法似的,一会儿出现在面部,一会儿出现在头顶,一会儿滚到手臂。 经过10个月的持续干预,阳阳变化很大,能够清楚地记得康复的每个步骤,还会主动与小朋友一起做简单的互动游戏。 “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感激,我突然明白——不是‘这里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这里’。”徐秀芝翻看记录患儿第一次微笑的笔记本说道。 坚守——续签背后的“平凡”与“非凡” “徐秀芝作为西部志愿者,去年刚毕业就来到基层卫生院,从事儿童康复工作。她的理论知识扎实,很有亲和力,而且实操能力强,是个充满活力、积极主动、敢于挑战困难的好同事。”象州镇卫生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陆奕霏说。 “经过一年多的成长,她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康复老师。”象州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康复科护士长李佳丽欣慰地说,徐秀芝与患儿家长沟通细致,与科室成员配合默契,经常主动协助同事完成繁重任务。因工作突出,去年镇卫生院推荐徐秀芝到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学习归来后,她也发挥了学科带头作用。 今年5月,当续签合同摆在面前时,徐秀芝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续签,“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康复’两个字的份量——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 呼唤—— 让青春在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西部计划不是单向付出,而是成长的双向奔赴。”作为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徐秀芝在宣讲会上展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从蜷缩角落到主动拥抱的患儿,从设备简陋的诊室到配备智能康复仪的科室,无不倾注了她的心血。 “当你用专业知识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当你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康复体系逐渐成型,才会真切明白‘到基层去’的意义。”徐秀芝说,用自己所学帮助特殊孩子快乐成长,就是青春最好的收获。 当越来越多像徐秀芝这样的年轻人把青春印记刻在西部大地,那些曾被忽视的角落也在悄然绽放光芒。作为西部志愿者,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践行使命,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