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网—来宾日报讯 (记者 刘 维 叶芳千 通讯员 陆益丹) 2024年12月,本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背夫”去打工!来宾女子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文章发表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其丈夫黄精华在大家的帮助下,竟重新“站”了起来。这不是小说里的奇迹,而是真实发生的温暖故事。 2014年,兴宾区迁江镇中贤村的黄精华因意外瘫痪,妻子肖美玲开始了“背夫打工”的艰辛生活。十年间,她用单薄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一边在村子周边打零工赚钱养家,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 今年4月8日,黄精华受邀到南宁一家爱心康复机构参加免费训练。刚抵达时,他发现,和他情况类似的人大多都能独自使用轮椅行动,无需家人陪同。“要是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黄精华盯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妻子每日弯腰照料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心里又酸又涩。 在随后的康复训练中,他格外努力。经过21天的系统训练,曾经卧床不起的他有了惊人的转变:现在不仅能独立完成起床、洗漱、打扫等日常事务,还能借助轮椅自由行动。“当我第一次自己上下轮椅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哽咽着说,“是大家的爱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4月29日,黄精华从南宁回到家乡。他买了一个手机支架,开始玩起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写道:“曾经因意外瘫痪的我,是妻子背了十年的‘拖累’,如今我想试试,坐在轮椅上也能成为照亮家人的那束光。” 肖美玲看着丈夫的变化,眼中泛起了泪花:“现在他可以自理了,压在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轻了些,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5月18日,肖美玲夫妇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感谢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感谢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让我们相信人间有爱。” 如今,肖美玲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带领青年投身乡村建设。她常说:“曾经我们得到太多帮助,现在也要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黄精华每日坚持康复训练,并拍摄短视频,用自身经历鼓励其他困境中的家庭:“只要不放弃,生活总会有转机。” 正如夫妻俩在短视频平台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词一样:“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 这起温暖的爱心接力,是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也是社会正能量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媒体传播善意的力量、政府兜底保障的担当,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