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秉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探索“五美五创”工作模式,促进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力量。 坚持民心共美,共创同心来宾。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宣传教育,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矩阵。依托18家“铸牢”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打造“象州姑娘”“呗侬山歌”等特色宣讲品牌,开展分众化、互动式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观。保护修缮忻城县莫土司衙署等文物古迹,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收集整理830项非遗相关资料,培育203名非遗传承人。编创《瑶族石牌令》《红石魂》等文艺精品,5部作品入选广西艺术精品创作“百年百项”重点扶持项目。金秀瑶族自治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坚持民富共美,共创幸福来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在广西推行糖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达140亿元,2023/2024年榨季全市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达9650元。15个农业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兴宾区凤凰镇获批建设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忻城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全市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集群。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2024年,来宾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1%,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民融共美,共创多彩来宾。丰富载体和形式,搭建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承办第21届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科技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红石榴家园”便民服务场所,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之来宾市“来者上宾”系列活动,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农文旅推介会、文艺演出、山歌会等各类活动,推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构建“一街一站一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来宾市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 坚持民寿共美,共创美丽来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各族群众的绿色家园。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双达标”,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推进低碳交通运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宜居的“桂中水域”,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同部署、同推进。全市共有2个县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4个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246个行政村、23个乡镇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村”“生态乡镇”,22个“中国传统村落”“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纳入自治区财政支持范围。 坚持民睦共美,共创平安来宾。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巡防处”一体化警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在基层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4700余人,建成900余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组织100%全覆盖。在全市813个村(社区)配备“一村一辅警”“一区一警两辅”,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进基层综治工作“一网通办”,实现调解服务“零距离”。武宣县通挽镇乡村治理经验、兴宾区毛塘村议事协商机制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案例,金秀县“四用”石牌律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