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来宾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全区率先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实现从人工走访向信息化预警转变、从集中式摸排向常态化监测转变、从攻坚式帮扶向开发式帮扶转变,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在近日召开的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暨总田长总林长会议上,来宾市因工作成效明显作交流发言,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标杆。 数字赋能,线上监测精准高效 “多亏了韦书记教我用小程序申请,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上纳屯村民罗耀益感慨道。罗耀益的妻子因病住院,自费医疗支出达2万元。这一情况触发了广西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平台的线上预警,六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洪浩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指导罗耀益通过“广西防止返贫致贫监测e申请”小程序进行监测对象自主申报。 来宾市坚持向科技要效率,率先运用广西防返贫大数据平台,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工作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转型。该平台的“信息比对预警”功能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关键信息实时交换、精准比对、智能预警。目前,全市累计核实信息7.1万条,让潜在风险无所遁形。 平台的创新功能还体现在申报与审批流程的优化上。农户自主申报功能,使申报更加便捷迅速,还能实时查询进度。“无纸化审批”功能更是让县、乡、村三级同步在线评议、审核、审定,将识别纳入时限从15天压缩至8天。 此外,平台根据农户风险类型,从103项帮扶政策中智能匹配最优帮扶措施,全市监测对象户均落实4.8个针对性帮扶,风险消除比例高达80%。截至目前,全市年内纳入监测对象155户580人,未出现因“3+1”保障不到位纳入监测的情形。 网格筑基,线下服务精细入微 线上有“智能天网”,线下有“暖心阵地”。来宾市创新“4+2+2”网格化监测机制,构建起“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 通过自上而下设置“四级网格长”,将责任链条牢牢压实。同时,配齐配强由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的村级网格员,以及村级防贫监测信息员和专职网格员两类专职力量,确保工作到村、责任到人、措施到户。 武宣县思灵镇以镇直部门为主导,将四级网格长、一级网格员、二级网格员、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员和网格员共287名党员骨干力量整合到98个基础网格中,共同织就一张严密的监测帮扶网。“以前各干各的,一户群众可能被多次走访。现在一次入户就能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了!”该镇负责领导介绍。 为提升网格员和帮扶干部的能力,来宾市聚焦防止返贫致贫政策和网格服务技能,开展全覆盖、常态化培训。“现在我们对各类帮扶政策更加了解,服务群众更有底气了。”经过培训的帮扶干部信心十足。 与此同时,网格员将集中排查转变为常态走访、日常服务,在与群众拉家常、办实事过程中,动态掌握农户风险变化和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靶向发力,精准帮扶成效显著 来宾市坚持精准施策,通过强化数据分析,将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科学分类,整合资源,打好帮扶“组合拳”,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 在开发式帮扶方面,整合联农带农、金融支持、消费帮扶等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帮扶。2024年,全市发放产业奖补2.6亿元,产业帮扶覆盖率达92.3%;15.9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就业。2025年势头更劲,提前完成脱贫人口就业目标,务工规模达16.02万人;为5.11万户脱贫户发放产业奖补1.65亿元,有效增强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 金融类帮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来宾市创新建立“防返贫保险+临时救助”保障机制,为2.8万名监测对象购买防返贫保险,累计理赔超400万元,兜牢了保障底线。同时,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创设的防止返贫致贫救助“资金池”已筹集175.5万元,精准帮扶1397户突发困难户渡过难关,凝聚起更广泛的帮扶力量。 产业项目也在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帮扶产业中巩固类项目比例较2024年底增长9.65个百分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有序推进,筹措衔接资金10.49亿元实施647个项目,开工率79.91%、完工率28.13%,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