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兴宾区田间地头,高标准农田一望无垠,甘蔗地里绿意盎然,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近日,笔者走进迁江镇印山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青翠欲滴的铁皮石斛藤蔓攀附在杉木桩上,为山坡披上了“绿装”。曾经藏在深山峭壁间的“仙草”,如今在种植基地里焕发勃勃生机,不仅让荒山变绿,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在石斛种植基地,笔者见到了“仙草农夫”梁广财,他用8年时间让这株山间“隐者”变成了攀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富民藤”。“我们在山脚岩洞里酿了10多吨石斛酒,还计划引进生产线,开发石斛花茶、养生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让‘仙草’身价倍增。”梁广财介绍道。石斛采收季可吸纳近30人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00余元。 近年来,兴宾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加快辖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一季度,兴宾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98亿元,同比增长4.0%。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区,兴宾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2024年,兴宾区粮食种植面积95.22万亩,完成市级下达任务83.08万亩的114.61%,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兴宾区坚决扛牢食糖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快糖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牢牢端稳“糖罐子”。实施糖料蔗生产“五大行动”,去年种植面积达121.2万亩,2024/2025年榨季糖料蔗总产量620万吨左右,糖料蔗种植面积、产量、产糖量均保持全国县级首位。做优做强“五大链条”,制糖及综合利用产业链总产值创历史新高,实现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撑起百亿元产业目标。蔗农种蔗总收入33亿元以上,人均种蔗年收入1万元以上,百姓生活更加甜蜜。 2024年,兴宾区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整合项目资金,完成桂中治旱田间工程连通水渠82处共计390公里。着力打造生态畜牧业、健康渔业、精品果蔬等一批产业集群,设施农业规模面积达11.84万亩,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5个,水产品养殖面积7万亩,生猪出栏量82.29万头、连续18年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同时,建成兴宾区黄安“蔗野仙踪”糖料蔗产业基地、兴宾区金凤甜源种业基地等自治区级和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4个。兴宾区益元香花油茶基地作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会现场点,新三农杺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管理系统获评2024年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化示范性标杆项目。 今年,兴宾区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桂中治旱田间工程二期等水利渠道项目建设,力争实现桂中治旱渠道灌溉面积115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3.36万亩、产量稳定在26.78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畜禽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正大集团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国家粮油一体化、来宾市新三智慧农业二期项目建设,新建生猪、肉牛、渔业等设施项目10个以上,力争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7%、5%以上,水产品产量增长5%以上。加强果蔬农产品供给,力争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7%、5%以上。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2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一批自治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