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中腹地的莽莽林海间,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一块翡翠镶嵌在八桂大地上。近年来,这里的树更绿了、水更清了、珍稀动物更多了,乡亲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这张实实在在的“生态答卷”,写在每一寸青山绿水间,也铭刻在乡亲们的心里。
“十四五”以来,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科学保护为核心、制度创新为保障、社区共赢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并进的“大瑶山路径”。 珍稀动植物在这里“添丁进口” 清晨的阳光刚穿透云雾,大瑶山银杉公园的繁育大棚里就热闹起来。护林员陶海优小心翼翼地给银杉幼苗浇水,叶片上的露珠顺着纹路滚落下来,就像是为这2000多株“植物活化石”挂上一串串水晶项链。 银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瑶山的野生银杉仅有114株。2024—2025年,保护区选取500多株壮实的幼苗送回山林,如今可以看到它们扎根在腐叶土中,挺直了腰杆往上长。“这可是种群复壮的关键一步,再过些年,我们大瑶山的银杉队伍就强大了。”陶海优说话时,眼里闪着光。 不光银杉家族添“新丁”,曾常年待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金斑喙凤蝶也在大瑶山里开起了“家族派对”。据2020年至2022年专项调查显示,金斑喙凤蝶野外种群数量已超9000只。“以前见着一只能激动半天,现在到观察季节,一次能看到好几只一起飞,跟撒了把金粉似的。”保护区管理中心生产技术科科长覃琨笑着说。 岩缝里,一簇簇紫色小花挤在一起,瑶山苣苔一直在默默“突破”。这种只能在大瑶山见到的植物,总数达到6000余株,新发现的分布地还把生存纬度往南推进了0.12^°。“瑶山苣苔能在这么陡的石头上扎根开花,我们护林人还有啥理由不使劲!”大瑶山监测人员说,虽然每天都要爬上山坡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广西大瑶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39人的科研团队天天跟数据打交道,依托测流堰、自动气象站等设备,把森林的每一次“呼吸”“心跳”都记录下来。建站以来,他们承担了38个科研项目,获得1300多万元经费,取得的成果得到省部级奖励。“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林子怎么长才最结实,让护林工作更科学。”一名研究站工程师说。 这几年,大瑶山的“物种户口本”不断增厚:2022年发现的马兜铃科新种——海明关木通,以保护区原副主任谭海明的名字命名;2024年,“大瑶山掌突蟾”的发现论文登上国际期刊,覃琨是第二作者;2022—2024年,科研人员发现樟科植物新种——大瑶山琼楠,并发现了以该新种为优势物种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再次丰富了大瑶山“物种基因库”。 “科技+制度”给青山上“双保险” “以前巡山全靠腿,现在山里到处是‘千里眼’。”护林员苏雅一边指着山顶的监控塔,一边掏出手机点开监管App,屏幕上就能看到各区域的实时画面。 “你看这儿,鸟妈妈正在给小鸟喂虫子;那边是护林员巡山的轨迹,走到哪儿都清清楚楚。”她说,以前遇到台风天,山路滑得没法走,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山里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科技真是帮了大忙,护林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十四五”期间,大瑶山保护区投入2000多万在吉龙等偏远地方建立护林点,并把河口保护站改造成标准化站点,24907.3公顷保护范围尽在“天眼”之中。 不过,光有“天眼”还不够,规矩也得立得严严实实。大瑶山保护区联合辖区检察院成立“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官办公室”,与周边九个地方的检察院签订跨区域保护协议,还会同公安、生态环境等11个部门建立保护协作机制。“不管是谁在哪片山犯了规矩,都有人管。”保护管理科科长吴健生回忆道,前阵子有人想偷偷进山挖笋,刚到山口就被护林员和民警一起拦下,“现在大家都知道,大瑶山的一草一木都碰不得!” 近年来,“绿盾”“绿网·飓风”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大瑶山保护区连续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事故,重大破坏案件更是“零记录”。2023年,生态环境部评估组给大瑶山打出89.48分,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Ⅰ级,保护成效评估是“优”,并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这些成绩就像给我们护林人发了奖状,说明我们的法子管用!”保护区管理中心负责人龙清说,“科技+制度”,就是给青山上的“双保险”。 “守好林子”让日子更有奔头 “以前觉得护林是任务,现在才明白,护好林子就是给自己谋福。”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的谢大哥自从做了护林员,不仅生活有了保障,闲暇时还能兼卖自家的土特产,“以前砍树换钱,钱没攒下多少,山倒秃了一片。现在守好林子,既能拿工资,又能卖茶叶、香菇贴补家用,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据悉,大瑶山保护区探索实行“社区共管”机制,优先吸纳当地人担任护林员,并引导大家种植中药、灵芝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以前路不好,收的药材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心疼。现在路通了,收购车可以直接开到村口,而且游客多、需求大,价钱都高了两成。”村民们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大瑶山保护区,盘王界、圣堂山等景点也是游客“打卡地”,金秀凭借这些好山好水,评上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以前守着‘金饭碗’要饭,现在才明白,这青山绿水就是最好的家底。”农家乐经营者赵叔说,今年“五一”期间,他家的10间民宿天天满员,光靠游客吃饭、住宿就赚了上万元。 同时,大瑶山保护区还与高校共建自然教育平台,打造自治区级研学实践基地——金秀大瑶山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让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少年前来探索生态奥秘,辨识珍稀植物、观察野生鸟类、聆听护林员的守林故事,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不少小学生看到鳄蜥时吓得捂住嘴,但又忍不住往前凑,想看个仔细。”教育营地相关负责人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进了山里,就像撒欢的小鸟,回去时都说明年还要来。 银杉幼苗破土而出、金斑喙凤蝶振翅飞舞、护林员的足迹遍布山林……如今的大瑶山,正忙着给未来绘“蓝图”:上级部门计划把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7041公顷,三期总体规划在加紧编制中,银杉繁育回归、珍稀物种监测等项目积极推进,期望用郁郁葱葱的身姿回应每一份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