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峦叠嶂的大石山区,蜿蜒的山路如司法为民的纽带,串联起千家万户的公平期盼。忻城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三级高级法官韦永辉,扎根大石山区三十载,以“双语”司法促进民族团结,用“五心八法”编织和谐网络,让法治之光穿透崇山峻岭。 “双语”天平: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贝侬(壮语:兄弟),道理要像甘蔗两头甜!”2021年秋,在一场人身损害赔偿案调解中,韦永辉用“同锅吃饭”的乡俗俚语化解了剑拔弩张的氛围。面对因语言隔阂抗拒沟通的被告莫某,韦永辉将法条转化为亲切乡音,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在壮族人口超90%的忻城县,语言曾是司法公正的隐形壁垒。韦永辉凭借一口流利的壮话和桂柳话,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将民间智慧融入调解。他以“挑水莫洒”喻责任划分,用“同锅吃饭”讲利益共享,2015年以来承办的民商事案件调撤率高达70%。2022年,他主审的一起壮、汉“双语”庭审被广西高院评为全区法院“百优庭审”。 五心八法:织就基层治理“和谐网” 在永辉调解法工作室,一套“五心八法”的调解法尤为引人注目。“五心”指责任心、耐心、细心、公心、爱心,“八法”为温情感化法、利益平衡法等,这是韦永辉扎根乡土30年的智慧结晶。 2022年,蓝氏家族因琐事互殴致9人被拘,矛盾日益激化,韦永辉既当法律顾问又做“族老”,以温情感化、利益平衡、借力使力等调解法,将法律法规与民族习俗融入调解过程中,最终让家族成员重归于好。 韦永辉还带领工作团队探索建立“法院+族老+乡贤”多元解纷机制,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2024年,大塘法庭获评“广西示范人民法庭”。 从“金银花调解室”到“石榴籽工作室”,韦永辉将法律适用与民族习惯深度融合,让矛盾纠纷化于萌芽。 薪火相传:点燃法治星火“燎原势” 2020年,韦永辉牵头成立“永辉调解法工作室”,形成以其为领军人物的劳模工作团队。2021年12月,来宾市总工会授予该工作室“韦永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这是来宾法院系统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韦永辉挖掘本地土司法治文化精华,用于指导司法实践,以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将工作经验转化为实践指导。从捕捉当事人微表情到巧用壮语谚语释法,他手把手传授“调解真经”。近三年来,团队5人获评市级“调解能手”“办案标兵”。 韦永辉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带领团队深入学校、社区、村屯开展普法宣传100余场,受众超3万人次;建立完善“法院+工会+人社+N”维权机制,联动化解劳动纠纷,使忻城县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12月,韦永辉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今年4月28日,韦永辉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记者手记: 韦永辉办公室一隅,放置多年的绿萝依旧生机盎然。“身处基层的法官,既要有向上生长的蛮劲,也要有向下扎根的韧劲。”从青丝到白发,他用三十载春秋证明:司法的温度能融化最顽固的隔阂,正义的光芒可照亮最偏远的角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韦永辉和他的团队如一簇簇火把,点燃基层治理的法治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