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网-来宾日报讯 (记者 刘 维 黄晓静 通讯员 黎华里 莫其莼 文/图) 4月27日上午,韦女士在市人民医院办理孩子的出院手续后,一直压在她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了地。如释重负的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4个多月前,韦女士产下一对双胞胎,出生时胎龄仅24周3天,体重分别只有600g和630g,属于超低出生体重的超早产儿。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130多个日夜,这对双胞胎兄弟奇迹般地战胜了生命考验,哥哥的体重增至3.89kg,弟弟的体重增至3.6kg,顺利出院。这个看似平常的生命奇迹背后,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治过程。 2024年12月14日下午,产科紧急来电称,一名孕周仅24周3天的孕妇即将分娩双胞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赵锦英立即率领早产儿救治团队携带急救设备赶赴产房。当天18时04分,双胞胎出生,两个小家伙的身躯还不及成人的巴掌大,胳膊细若手指,皮肤呈半透明胶冻状,血管隐约可见,情况十分危急。 “马上进行复苏!”赵锦英当机立断,迅速主导复苏操作,精准实施黄金一小时策略。宝宝出生后,医护人员立即采取专业保温措施,紧接着进行气管插管术,使用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通气等一系列措施。 “快,准备肺表面活性物质!”赵锦英一边操作,一边发出指令。随后,气管内顺利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经产儿科医护团队抢救,双胞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赵锦英当即安排转运,在转运暖箱及转运呼吸机双重保障下,通过绿色通道将双胞胎兄弟俩安全转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医护团队严格参照最新诊疗指南,逐一攻克了体温关、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及严重并发症关等重重生命关卡。 “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创新构建了‘家庭参与式照护体系’,让孩子的妈妈也能参与到宝宝的护理中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黄韦艳说,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属学会了喂奶、换尿片、抚触、沐浴、呛奶紧急处理方法等照护技能,缓解了因母婴分离和照护知识匮乏产生的焦虑。 
在新生儿科家庭参与式护理病房,护士向家属讲解护理操要点。 韦女士加入“家庭参与式照护体系”后,能够敏锐捕捉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看着孩子们度过一个个难关,一天天长大,原本满心忧虑的她,逐渐看到了希望。新生儿科团队还为兄弟俩精心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20天内,撤离有创呼吸机,改为无创通气;40天内,实现全肠道喂养目标。 “对于医疗团队而言,要想成功救治这么小胎龄的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克服诸多医学难题,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赵锦英说,“虽然国内救治成功率不断上升,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不容乐观。我们目标是‘救好’,而不仅仅是‘救活’,要重在‘养’和‘防’,少依赖‘治’。” 历经130多天的昼夜守护,这对双胞胎兄弟的体重已增至3.89kg和3.6kg,各项生命体征均已稳定,无需吸氧,每餐摄入奶量近70毫升,未出现颅内出血和脑损伤、无视网膜病,达到出院标准,创造了超早产儿救治的生命奇迹。 孩子出院当天,在新生儿科办公室里,责任护士蒋倩手捧两束向日葵,走到韦女士身旁,轻声说:“这花送给两个宝宝,愿他们像向日葵向阳而生般健康快乐成长。”此时,韦女士的丈夫郭先生带着三面锦旗来到新生儿科,亲手交给新生儿科团队,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医德高尚暖人心,仁心仁术诚可贵”的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