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自幼便在先辈们的红色故事中熏陶成长。 儿时,听闻新中国成立前,武宣县城下南街41号有一位本家族的英勇之士龙国光,作为游击队地下联络员,他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武宣县城刚解放,便遭土匪围攻,粤桂边纵队八支队新24团司令部驻扎在南街当铺大楼,英勇指挥县城保卫战,龙德洽、龙德仕、龙荣、龙光、龙礼威、龙森、龙震庭、龙兴荣等众多族人都参加了这场战斗。家族与武宣南街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心底。今年清明,我踏上归乡之路,漫步在心心念念的武宣老街,心中感慨万千。 在老同学引领下,我沿着黔江河堤公路步入西街大门。刹那间,一股古朴中不乏热闹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脚下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那是岁月的印记,两边是墙面斑驳的院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老街沧海桑田的变迁。西街的老房子保存较为完好,但我无心过多流连,很快便来到老街的十字路口。 
武宣老街西街大门。 站在中心位置,我被街区呈“十”字对称的布局深深震撼,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十字街由西街、东街、南街、北街共同构成,这般布局让老街的交通网络规整有序,各街区紧密相连,完美彰显了传统城市规划对对称与平衡的执着追求。面对如此笔直规整的布局,我一阵茫然,转瞬,一种掌控全局之感油然而生。极目远眺,四条街道尽收眼底,不仅增强了我的自信,更心生一种尽在掌握的力量感。 四条街道宛如“时光隧道”,一头连接着往昔,一头通向当下。西街建筑古朴,灰墙青瓦在日光轻抚下,静静诉说悠悠往事;东街满是现代烟火气,越过博物馆和文庙,东门塘一带现代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南街相对静谧,向远方延展,仿佛藏着波澜壮阔的秘密;北街截然不同,一眼便能望见威严的北门。 这般规整且历经岁月打磨的布局,恰似一部无言的史书,深深镌刻着老街的繁华与变迁,兴衰荣辱尽在其中。每一处街角、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此时,我心中对红色遗迹探寻的渴望愈发强烈。怀着崇敬与急切之心,我踏入南街。古老的街巷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静静伫立,似在无声诉说往昔风云。街边老房子鳞次栉比,虽饱经风雨侵蚀,却屹立不倒。走到一座木门老屋前,同学介绍,这是亲戚的房子,后人分散各地,房子虽久无人居,却因承载着乡愁与眷恋,被妥善保留。每一面斑驳的墙壁、每一扇陈旧的门窗,都在轻声诉说被岁月尘封的过往。穿梭其中,我急切寻觅小时候故事中的标识,心中满是对那段红色峥嵘岁月的敬佩与向往。 终于,我站在了上南街22号郑芳廷宅楼前。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三层建筑,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1949年12月1日武宣解放后,这里成为粤桂边纵队八支队新24团团部。后来,在1950年1月18日县城保卫战等历史事件中,这里更是至关重要的指挥中心。 抚摸着历经风雨的墙壁,记忆穿越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韦敬礼、韦昌铁、龙德洽等革命先辈在这里运筹帷幄的紧张与坚定。恍惚间,似乎能听到他们讨论作战计划时的激昂话语,看到他们为了保卫新生政权、守护武宣人民安宁而忙碌奔波的身影。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1949年那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年份。11月26日,粤桂边纵队八支队司令杨烈出于对县城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考虑,派统战参谋与黄钜英(国民党旧县长)谈判,劝其和平解放武宣县城,却遭黄钜英断然拒绝。粤桂边八支队新24团坚守在马步村区域至黔江南河畔相思渡口(又名双狮渡口)沿江一带。战士们装备简陋,脚踏破旧草鞋,身着单薄衣衫,却斗志昂扬,锐不可当,配合南下解放军在马步桥痛击国民党马拔萃残敌。12月1日凌晨,四野133师398团一路击敌南下进驻武宣城,黄钜英早已弃城逃往东乡大瑶山一带,解放军团部驻扎在西街城厢小学。当日,新24团渡过黔江,与四野133师398团在城内胜利会师,团部驻扎在上南街22号郑芳廷家。这一天,武宣迎来解放,新政权得以建立。 然而,人民政权刚建立,武宣人民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之际,土匪暴乱的阴霾迅速笼罩。1950年1月,武宣11个乡仅桐岭、通挽、马步未发生暴乱;东乡与禄新两乡政府虽遭包围攻击,但顽强抵抗未失守,其余乡政府均被土匪攻占。肃清土匪、收缴枪支成为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新24团再次肩负起肃清土匪、保卫新生政权的使命,先后平息禄新、黄茆、二塘、三里、东乡匪乱,其中县城保卫战尤为惊心动魄。 1950年1月17日,张之锐(旧县府自卫队副司令)在二塘召集1000多名土匪准备攻打县城。彼时情况十分紧急,当天,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转移至桐岭雅岗村,新24团除留两排兵力驻守雅岗粮仓外,其余人员回城保卫县城。原本,龙德洽带领武装队伍在乡下开展筹粮支前和组织农会工作,接令后立即带领武装力量返回县城投入战斗。韦敬礼、韦昌铁在南街22号当铺大楼设立指挥部,在楼顶架起两挺重机枪,布置两门六〇炮,在县城东西南北4个门楼布兵严阵以待,重点重兵把守东门和北门,因为这是敌人攻城的必经之地。 1月18日,张之锐率土匪分路包围县城,多次发起进攻均被新24团战士的猛烈火力击退。张之锐企图从南门、东门攻入城内,却虚张声势集中兵力攻打东门和北门。无论敌人如何使诈,都被新24团狠狠压制。在战况危急之时,黄合贤、黄合镇两兄弟到象州搬来404团两个连的解放大军支援,与新24团里应外合,对土匪进行反包围,在北门外打死打伤土匪多人,张之锐逃窜,匪徒溃散,匪患得以平息。此后,黄茆、金鸡、二塘、三里、东乡等乡政府重回人民手中。在抗击土匪暴乱中,新24四团陈德议、覃登欧、潘世波、覃胜才4位战士以及4位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 历史不容忘却。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我继续前行,寻找下南街41号——龙国光故居,这里曾是党的地下联络站。1948年12月,龙德洽受命在距国民党武宣县人民政府仅300多米的龙永发家中建立地下联络站,站长由龙国光(龙永发参加革命后改名)担任,副站长冼裁成,成员有陈凤波、蔡朝兴、孙曹威、刘家兴、王勇、龙涛、王寿庭等。他们为游击队收集传递情报、掩护游击队员往来,并提供药品、纸笔等物资。陈凤波家住相思渡口附近,为了做好地下交通文件保管和过往革命同志的安全保护工作,他卖掉一间瓦房和一个菜园子,买回一支左轮手枪、50发子弹,尽心尽力完成联络站交给的任务。龙国光、冼裁成等人因频繁活动身份暴露,1949年7月两家多次被围抄,后投身游击队继续革命。未暴露身份的龙涛、王寿庭、蔡飞、蔡朝成、黄直流等人继续坚守,直至武宣解放。 这些地下联络员展现出毁家纾难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贡献在武宣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当年的交通站理应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龙国光等人的革命事迹应被永远铭记。 站在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地方,我陷入深思。武宣的红色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每一页都写满了先辈们的热血与担当。如今,时代的接力棒稳稳地交到后辈手中。武宣老街的红色文化,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相信在新时代老街的建设中,如能以红色文化为灵魂,将红色元素、地方文化、老街古韵巧妙融入整体建设布局中,将会有力地推动老街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