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甜蜜‘蔗’里·从‘兴’出发”工作品牌,通过实施文化浸润、普惠发展、嵌入融合、强基固本、循法善治等“五大工程”,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共建共享精神家园。兴宾区深入挖掘“蔗里”文化内涵,通过思想引领、活动搭桥、文化塑形等方式,凝聚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合力。2024年,兴宾区累计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达1200场次,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从城区震撼心灵的“千面蜂鼓万人舞”盛典到乡村“村BA”赛事、从蔗区“甜美兴宾 骑聚‘蔗’里”全国自行车大赛到“蔗里最甜”系列民俗活动、从校园里的童声山歌到社区街巷的欢歌载舞,一场场“蔗理传声”宣讲和“蔗里文化”盛宴精彩绝伦,让各族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实施“普惠发展”工程,共建共享幸福家园。兴宾区立足蔗糖产业优势,将产业升级、成果共享、利益联结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同时,重点抓好糖料蔗稳面提质、降本增效、强链补链等工作,推行“政府+蔗农+糖企+N”“制糖企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并建成全国最完整的糖料蔗综合利用全产业链,2024年实现蔗农种蔗总收入33亿元以上,人均种蔗年收入1万元以上。2024年,兴宾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获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县(市、区),蔗糖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甜蜜纽带”。 实施“嵌入融合”工程,共建共享和谐家园。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农文旅推介会、文艺演出、山歌会等各类活动,推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来华街道新侨社区作为来宾市归国华侨居住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创新以“侨”为“桥”的工作思路,促进2300余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与本地居民,在生活空间、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中深度交融;作为居住着14个民族的社区,河西街道河西社区着力推进共居共治共事共学共乐等“互嵌式”社区建设,构建起思想共融、情感共鸣、文化共通的互嵌式社会结构,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兴宾区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擎、生态保护为底色、民生改善为根本,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共建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工程”,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创建契机,将高校智库资源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深度融合。如小平阳镇南阳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研学旅游路线,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凤凰镇长福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积分制”“清单制”激活移风易俗新风尚,讲好“常来长福”的故事。2024年,兴宾区共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1个,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施“循法善治”工程,共建共享平安家园。兴宾区建立了区、乡(镇)、村、屯四级“平安蔗区”联创工作机制和“法庭+N”多元解纷机制,落实“一村(社区)一民警两辅警”措施,打造“平安蔗区”警务站、“邻里蔗里”矛盾纠纷调解室、“甘蔗”巡回法庭、“蔗”里最甜普法小广场等阵地,在重点场所创建“平安蔗区”群防群治基地96个,组建“平安蔗区”群防群治队伍192支。同时,依托“乡呼县应”“民意通”等平台,将蔗区群众诉求纳入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综治中心管理范畴,并组建“机手大哥”志愿服务队、“蔗大嫂”平安志愿者队伍等,全面构建精细化基层治理网络,牢牢端稳全国人民的“糖罐子”,聚力打造具有兴宾特色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平安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