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剑指权力寻租、公款滥用等沉疴,这无疑是正风肃纪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践行。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不良倾向悄然滋生,其中“整人思维”下的整治行为,尤其值得警惕。 诚然,违规吃喝绝非小事小节,它是“四风”滋长的温床、腐败萌发的土壤。但在整治过程中,一些执行者抱持“整人思维”,把整治变成了刻意刁难。有的地方凡聚餐就审查、凡宴请就干预,甚至公职人员下班后要随时接受血液酒精浓度检测,普通党员干部吃饭战战兢兢。 “整人思维”下的整治,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干部职工而言,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正常的社交和餐饮活动受到不合理限制,让他们时刻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工作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骤降。从社会层面看,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尤其是对餐饮行业造成不必要的冲击。餐馆没了客流,消失的不只是烟火气,更是服务员工资、养殖户订单、供应链循环,层层加码的代价,最终压在劳动者肩头。从政府公信力角度而言,这种过度行为会让群众对政策产生误解和质疑,进而削弱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 整治违规吃喝,本意是为了预防腐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而不是防住人间烟火;从来只有“禁止违规吃喝”,而非一刀切的“禁止正常吃喝”。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整治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刹住违规吃喝歪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要纠正“整人思维”下的错误倾向,首先需要准确理解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加强对政策的精准解读和宣传,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清晰了解违规吃喝的界定标准,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规,哪些是正常社交范畴,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执行走样。其次,纪检监察机关应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在整治过程中搞“整人”式加码、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追究相关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刻认识违规吃喝的危害,不断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同时,鼓励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设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督平台,除传统的电话、信箱举报外,还可以开通政务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端举报入口,实现“随手拍、即时传”,让群众和媒体能够便捷、高效地反映问题,让违规吃喝行为真正暴露在阳光之下。 整治违规吃喝,不仅要以雷霆手段打击歪风邪气,更要以科学理性避免矫枉过正,让整治工作真正赢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