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网-来宾日报武宣讯 盛夏时节,在武宣县三里镇五星村、勒马村,稻浪翻滚,金穗低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这幅丰收图景,得益于三里镇人大创新推出的要事共商、大事共议、实事共推、农企共赢“四共”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稻”路。 曾经,田间道路狭窄,大型收割机难以通行;水渠窄小,灌溉时常依赖抽水机,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三里镇农业发展。面对群众的强烈诉求,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户诉求,提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防涝能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建议,并推动镇政府落实。如今,全镇万亩低产田华丽转身,变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 每月15日,三里镇五星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都会举办“稻花香里听民生”议事会,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农田灌溉、村道修缮等展开热烈讨论。经过多方智慧碰撞,沙安屯供水保障工程项目预算从原本的80万元降至63万元,农田灌溉功能新增200亩;“推动水稻全产业链发展建议”的重点办理,从育秧到销售10个环节得到了重新整合优化。“一场会下来,问题越议越明,办法越议越多。”李亿华代表说。 面对水稻销量低、知名度低、收益低的“三低”难题,三里镇人大将破解稻米产业困局作为履职重点。李亿华代表提出的“建设水稻区域性产业中心项目”的建议被纳入民生实事项目,镇人大成立专项监督小组,通过实地勘查、方案审核、走访农户等方式全程监督,及时解答群众对社会化服务收费的疑虑。同时,引进能人成立合作社,创新打造“1+3+N”产业联合体,构建“合作社+人大代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模式带动周边乡镇工厂化育秧2400亩,每亩生产成本降低200元,粮食产量提升15%,同时吸纳150余人就业。 此外,人大代表带头引入智能设备、推广先进技术,助力“三里大米”获认证并进驻大型商超;推动产业收益反哺乡村,带动12个村完善36项基础设施;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助推大米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一系列措施将人大履职成效转化为“民主红利”,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