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国“诚信之星”颁奖礼上,来自广西忻城的兰培文获此殊荣。这是继2024年秦远莲获评该称号后,忻城县连续两年蝉联国家级荣誉,彰显出强大的榜样力量,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一个地处大石山区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何能连续培育出全国性诚信典型?笔者深入忻城县,探寻当地多年深耕诚信文化建设、创新典型培育机制的生动实践。 诚信坚守:“外来媳妇”成为致富能手 2024年5月4日,在央视播出的2023年“诚信之星”发布仪式上,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党委书记秦远莲的感人事迹让全国观众为之动容。这位从湖南嫁到忻城的“外来媳妇”,在经历丧夫失女、负债16万元的人生低谷,始终坚守“债一定要还清”的承诺,三年未添一件新衣,将每一分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最终在2018年还清所有欠款。 还清债务后,秦远莲没有停下脚步。她选择了留在忻城,从扶贫信息员成长为村党委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竹笋、五黑鸡等特色产业,龙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9.1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5万元,翻了10倍以上。 再添殊荣:兰培文续写诚信新篇 2025年,忻城县再传喜讯,广西壮宏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获得2024年“诚信之星”称号。这位“90后”青年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以四份承诺守护壮锦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成为非遗领军人物。 兰培文自幼受姑奶影响爱上壮锦,带着一句“以后我接着做”的承诺,2015年,他怀揣5千元购置织机,开启创业之路。他将壮锦创新融入现代生活,推出旗袍、高跟鞋等产品,荣获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称号,践行了“传承壮锦走出大山”的誓言。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他以“企业+培训+织娘”模式,建立就业示范基地,免费培训1万余人次,带动1400名妇女居家就业,并提出“扶贫资金要经得起检验”,建立透明化的资金使用台账,彰显诚信办企担当。作为广西山歌“王中王”,他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以“山歌+壮锦”模式推广民族文化,产品坚守“工艺不减、纹样不乱”底线,多次获区内外奖项并走出国门。 他积极投身公益,开展壮锦培训,惠及6万余人;与多院校合作培养300余名传承人,兑现“培育更多文化继承人”的誓言,用十年坚守绣出家乡文化名片。 顶层设计:构建诚信建设大格局 近年来,忻城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诚信建设融入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中。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优先为信用良好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如技术培训、金融信贷等。 近年来,忻城县共有40家企业获评广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24年新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额41.24亿元。此外,忻城县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典型线索报送网络,动态化“诚信档案库”已收录200余名先进个人和300余家先进集体信息,形成“发现—培育—提升”的良性循环。 文化浸润:让诚信成为全民自觉 忻城县通过评选“中国好人”“文明家庭”等活动,树立诚信标杆,营造崇信向善的社会风尚。依托道德讲堂、“好人宣讲会”等形式,邀请秦远莲、兰培文等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五年来累计开展宣讲2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人次。 同时,将诚信文化与壮族山歌、壮锦等非遗文化融合,创新开展文艺宣讲活动,如“山歌+壮锦”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惠及群众4万余人。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兰培文、秦远莲等走进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先后培养市级以上新时代好少年20人,为诚信典型储备后备力量。 政策扶持:多维度助力先进典型成长 忻城县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支持”双轮驱动,为典型人物提供全方位保障。构建“六位一体”尊崇体系,给予政治礼遇、政策关怀、经济支持等,如邀请典型出席重要会议、提供信贷减息等。在创业扶持上,打造壮锦技艺示范基地,帮助兰培文解决经营场所和产品销路问题;针对秦远莲等农村带头人,提供种养殖技术培训,支持其发展“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通过“授人以渔”的扶持模式,确保先进典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社会效果。 忻城县的政策扶持不局限于“授人以鱼”的物质帮助,而更注重“授人以渔”的能力建设,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支持措施,帮助典型人物实现从“自立”到“立人”的升华。这种既“输血”又“造血”的扶持模式,确保了先进典型的可持续发展和示范效应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