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移的是压在群众身上的“人情债”、攀比炫耀的虚荣心以及陈规陋习的束缚。近年来,广西各地纷纷出台“接地气”的措施办法,因地制宜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遏制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移”出了好风气,“易”出了新风尚。
移风易俗,先移“面子”。过去,操办红白事一度成为衡量“面子”的标尺,酒席要摆几十桌,彩礼居高不下,人情礼金年年上涨,许多家庭为此背上债务,苦不堪言。这种陋习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淳朴的乡风。如何让群众从陈规陋习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以茶为切入口,打造“一杯茶”移风易俗议事会活动品牌,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和“五老乡贤”等围坐一堂,一边喝茶,一边话家常,在轻松的氛围中制定适宜本村的村规民约。现在,谁家要办喜事,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办得既体面又节俭;遇到白事,邻里主动帮忙,不搞铺张浪费。这样的议事方式,既尊重传统,又卸下了人情负担,真正把“面子”从攀比中解放出来。 移风易俗,关键是移“心”。不少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大操大办是孝道的体现,是家族的荣耀。然而,这种观念在新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强制推行政策规定容易让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广西全面铺开“五个统一”工作法并取得实效,就是抓住“共治”这个关键,通过村民共议共治,让新规既有约束力又有亲和力。比如在红白事操办规模上,对红白事桌数、人数等作出群众接受的倡导性规定;在礼金上限方面,由村民共同商定礼金限额。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决策者。这种“共治”模式,更能让群众从内心认同并支持移风易俗。当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行为习惯自然会随之改变,移风易俗便能真正取得实效。 移风易俗,是让传统更健康、更可持续。在推进过程中,还需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宣传栏、墙绘、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持续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成为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建立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扬和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明新风定能吹遍乡村各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