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牙镇创新打造婚俗改革“石牙模式”,倡导“四不三拒”文明婚事公约,推动形成喜事新办、婚礼简办、家庭和睦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立规矩、除陋习 树立婚丧嫁娶“新标杆” 过去,黄峡村的村民办酒席时常常暗自较劲,比排场、拼档次,谁家办事节俭反而被认为家底不厚。近年来,该村多措并举,通过细化村规民约、规范红白理事会章程、推广文明积分制等举措,综合治理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培育红白喜事“适度办”的文明乡风。 “按照以往的风俗办白事,至少要花七八万元。开展移风易俗后,前些日子,我父亲去世,丧事只花费了3万多元。取消了戏班子唱戏,采用‘一顿便饭式’方式。最终,这场丧事减少了60%开支。”黄峡村妇女主任周美湖提起殡葬改革带来的变化,感慨颇深。 针对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黄峡村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入户走访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群众议事会等。在充分听取并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修订了村规民约,明确了能办的红白事清单,规定了礼金、餐标、桌数、天数等上限。屯堡屯还探索建立了举办红白事的指定用餐地点“共享食堂”,成效显著。 黄峡村“两委”广泛动员党员干部、驻村队员、“五老”人员等,组建了移风易俗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他们向群众讲解婚丧陋习、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风气带来的危害,深入浅出地宣讲移风易俗政策、健康生活方式、文明村镇建设等内容,引领村民树立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意识。 齐参与、整村容 美化人居环境“硬核心” 该镇充分发挥群众在整治工作中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以“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健康村”等评选为契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广大群众从“围观者”变成了“实践者”。 平坦干净的乡间小路纵横交错,漂亮整洁的民房农舍错落有致,绿树掩映的农家菜园清爽怡人……近年来,莲花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沿着莲花水库修建了阳光跑道,在水塘边安装了围栏、修建了健身步道,在村中心修建了“口袋”公园。道路硬化、加装路灯、修建灯光篮球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这些举措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让文明浸润乡土,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通过这几年的人居环境整治,莲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宽了,路灯更多了,楼房更漂亮了。村里建设的两个小型花园在当地更是首例,绿化越来越多。晚饭后,约上好友到莲花水库边散步、赏水库美景、看日落、唱山歌;农闲时还可以到广场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石牙村村民黄水秀说。 兴活动、强文化 提升乡风文明“软实力” “以前在家没事干,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现在还可以去广场上唱歌跳舞,去图书室看书,既改掉了陋习,又锻炼了身体,还充实了自身。”村民覃凤艳乐呵呵地说。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石牙镇以春节、“广西三月三”、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文明暖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我在行动”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助推移风易俗浸润民心。同时,该镇以“文化+文明”的创新形式,将移风易俗宣传融入“村晚”“村BA”等活动,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实现文明新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宣传优势,推动移风易俗。“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印象石牙”抖音号、各村屯微信群、气象大喇叭等平台,营造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的浓厚氛围。“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场所,开展文明新风润民心系列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引导村民形成移风易俗、倡树新风的广泛共识,让移风易俗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