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宾区,有一座现代化的锰业工厂,这里生产的电解二氧化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0%。而这一传奇的缔造者之一,正是广西汇元锰业技术中心主任陈奇志——一位用26年光阴扎根科研生产一线,以工匠精神书写行业标杆的“锰业匠人”。 身份变换: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1998年,陈奇志从重庆大学毕业,进入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师从电解二氧化锰技术“领军人”李同庆。十年磨一剑,他系统掌握了电解二氧化锰的工艺技术,更积累了独到的行业见解。 2005年,29岁的陈奇志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广西来宾,参与筹建汇元锰业。为了在荒芜的土地上兴建工厂,他日夜驻守工地,协调施工、把关工艺,仅用一年时间便建起二氧化锰厂房与生产线。 回忆那段岁月,陈奇志感慨道:“最难忘的挑战,是要从零开始打造团队。建立生产线容易,团队建设难。”投产初期,技术骨干匮乏,他亲自培训员工,手把手指导生产流程。正是这份坚持,让汇元锰业从桂中大地破土而出,迈出第一步。 逆境突围:创新为刃,破局重生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国内锰市场需求逐渐饱和,汇元锰业一度濒临破产。时任质量监测部经理的陈奇志不甘放弃,敏锐捕捉到新能源产业的机遇,最后与公司决策层形成共识,决定放手一搏,专注研发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二氧化锰。 “无论处境多艰难,我们始终坚持研发创新。”陈奇志带领团队驻扎实验室,每天工作超10小时,攻克了电解极板钝化、微观组分均匀化等关键技术瓶颈。他创新提出“同质纳米晶种诱导生长技术”和“两步三温区焙烧法”,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生产,产品循环性能也远超同类。 最令陈奇志难忘的,是十年前突破加蓬锰矿应用的难题。“行业普遍认为加蓬矿难用,但我们从原料分析做起,逐一解决配比、磨粉、除杂难题,最终破解了原料短缺的困境。”这场“翻身仗”让汇元锰业脱胎换骨,产品迅速占领市场,2023年销售额突破11亿元,成为全球电解二氧化锰产能最大的企业。 工匠本色: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在员工眼中,陈奇志是“严谨到极致”的领路人。品质管理部中控化验室的潘晓瑜说:“陈总坚持‘问题不过夜’,当天的事必须当天解决。”技术中心副主任史磊也感叹道:“他夜以继日扑在一线,对团队既要求协同作战,又鼓励个人创新。” 谈及“工匠精神”,陈奇志的回答朴素而有力:“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这种理念贯穿他的每一个决策——从优化生产工艺到推动绿色节能技改,他先后主持“新能源电池锰系材料产业集群项目”等重大课题,引领行业迈向低碳化、高端化。 荣耀与使命:从广西标杆到全国典范 在汇元锰业工作的19年里,陈奇志带领团队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科技进步奖10项,推动汇元锰业成为全球行业龙头。其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2020年,陈奇志身披绶带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如今,陈奇志又将目光投向硫酸锰领域:“下一步,我们要把产品做到行业前茅。”一季度数据显示,汇元锰业的硫酸锰产销量同比翻番,工业产值增长12%,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他和团队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 从荒芜之地的拓荒者,到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陈奇志用半生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他扎根一线的身影、追求极致的精神,不仅推动了企业涅槃重生,更为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平台的支持是外力,自身的追求才是内核。”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科研长路上,陈奇志仍在书写新的锰业传奇。
|